热线电话:
17322207303荣光与败落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KAIYUN
除了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八一厂之外,其余的国营制片厂几乎都处于挣扎的边缘。对于各大电影制片厂来说,在电影改制的进程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回顾我国几大电影厂的发展无不让人唏嘘感叹,制片厂单位前世今生,又何尝不是一不胶片电影。
包括近几年推出的了《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士兵突击》都是八一制片厂在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书写,这些电影见证了八一制片厂的辉煌。
然而,在商业票房时代,尾大不掉的八一厂显然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2013年,接连推出的几部作品,KAIYUN豆瓣评分甚至只有3分。原八一制片厂厂长黄宏更因对影视行业判断不清电影制作导致巨额亏损。面对近几年八一优秀作品少,利润小的状况,整改成为八一寻求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谁也不会想到冯小刚的《芳华》竟然成为八一厂的绝唱。《芳华》里文工团解散的时候,萧穗子说:“文工团解散后,每个人的心都被揉碎了,再踏上一万脚,疼。”如今的八一制片场又何尝不是,辉煌过后是道不明的悲伤与无奈。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创作上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五六十年代也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黄金时代。《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伤逝》《骆驼祥子》《边城》《瞧这一家子》等都是具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
面对1994年这个电影改革重要的一年,厂长韩三平的一句“向市场要钱!”也让北京电影制片厂拥有了最后十年黄金时期,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以3300万的票房成为1998年全国票房冠军,也成为北影历史最后十年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如今北京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虽然电影产业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作为一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那块带有时代印记和艺术风格的金字招牌,永远的存在了电影史上。
1993年,广电部启动了中国电影机制改革的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1997年,赵国光接任厂长,他上任后的次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一厂三区”计划,就是通过卖掉长影老厂土地在长春郊外建造一个大型旅游娱乐项目——长影世纪城,再以此融资,回笼资金建造长影新厂和一个旅游景区,将残留的老厂建成电影艺术馆。如今的长影已经不再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了,面对残旧的厂房,老旧的设备,这里的一切都与电影有关,但是这里的一切都已不在是电影本身了,KAIYUN曾经的摇篮现在也成为了证明长影曾经存在过的丰碑。
据“主编温静”等相关媒体的报道,峨影的现状在中影和上影之外的几家国有集团非常普遍,包括曾经是中国多个“第一名”纪录保持者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第一部动画片的诞生地)的长影(原长春电影制片厂,现为长影集团)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资料显示,长影2014~2016连续三年都属亏损状态,净利润为负,且持续下滑,同时长影的营业外收入远超主营收入。
快速发展的影视产业给这些老牌制片厂更大的生存压力,改革势在必行。这些电影制片厂的无论是消失不在,还是换一种存在方式,继续改制终究是无法避免的。
那些已然成为过去式的电影通过口碑和票房记录了新中国以来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我们再也不会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但是那些属于我国电影制片早已有之的情感却深入其中,影响着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